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医学一区,IF=11.7)发表重磅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旨在重新审视中国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的肥胖阈值。
研究结果颠覆传统认知!当前通用的BMI24/28标准可能并不科学。对中年人而言,微胖一点反而最健康、最长寿,且男女标准应有不同。
研究数据来自大规模前瞻性队列—中国心血管代谢与恶性肿瘤队列(4C),纳入符合条件的166,285名40岁及以上中国成年人、随访长达10.1年。
肥胖指标与CVD风险呈“单调上升”关系
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连续尺度上观察到所有三个肥胖参数(BMI, WC和WHR)与CVD风险之间的单调剂量反应关联,数值越高,心血管疾病(CVD)风险越高。
另外,按照现行的 BMI、WC 和 WHR 类别分层,探讨了与 CVD 发生风险的关系。
相较于正常BMI者(18.5-24.0),BMI过小者(<18.5)CVD风险增加无统计学差异,而BMI超重(BMI:24-28,HR:1.18)和肥胖(BMI≥28.0,HR:1.43)人群中CVD风险显著增加;
相较于正常腰围者,腰围过大者CVD风险显著增加;
相较于正常腰臀比者,腰臀比过大者CVD风险显著增加。
肥胖指标与死亡风险呈“U型“关系
研究发现,三个肥胖参数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明显的"U型"关系,低水平和高水平都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p非线性< 0.001)。
并且,多变量调整分析中,与全因死亡率最低风险相关的肥胖指数为:BMI 为 25.8 kg/m2,WC 为 85 cm,WHR 为 0.87。
另外,按照现行的 BMI、WC 和 WHR 类别分层,探讨了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
相较于BMI正常者(18.5-24.0),BMI过小者(<18.5)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1.47),肥胖(≥28.0)人群风险却显著降低(HR:0.91),超重(24-28)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最低(HR:0.83);
相较于腰围正常者,腰围较大者死亡风险却显著降低;
关于腰臀比,只有 WHR≥0.95(男性)或 ≥0.90(女性)与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HR:1.11)。
性别差异显著
在男性和女性中,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然而,高WHR与CVD之间的联系在男性中更为明显。
另外,一般肥胖和腹部肥胖与男女全因死亡率呈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以全因死亡风险最低点确定的切点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BMI为25.4 kg/m2、WC为83 cm、WHR为0.85时,女性全因死亡风险最低;
BMI为26.3 kg/m2、WC为88 cm、WHR为0.90时,男性全因死亡风险最低。
此外,年龄是重要的效应修饰因子:随着年龄增长,肥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逐渐减弱,在≥80岁男性中,较高 BMI 甚至呈现保护效应。
综上所述,在这项全国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证明了一般肥胖和腹部肥胖与CVD呈显著的正单调相关,但与全因死亡率呈u型相关。
最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基于死亡风险的最佳肥胖阈值男性普遍高于女性,且发现了女性和男性在BMI、WC、WHR观察到的死亡风险最低点,这与中国目前对超重和肥胖分类的定义不同,对于重新审视肥胖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具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Jia X, Hu C, Xu Y, Yin Y, Lin H, Zheng R, etc. Revisiting obesity threshold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risk in Chinese adults: Age- and gender-specific insights. Cell Rep Med. 2025 Aug 22:102309. doi: 10.1016/j.xcrm.2025.1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