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神经发育的关键阶段,心理社会压力可能对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持久影响,然而童年孤独与晚年认知结局之间的关联及其机制仍不明确。
2025年9月2日,首都医科大学学者基于CHARLS数据库,在医学顶刊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医学一区Top,IF=9.7)发表了一篇题为:“Childhood Loneliness and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Risk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的研究论文,旨在探讨童年孤独是否与中老年期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风险相关,并进一步检验成年孤独是否在这些关联中发挥介导作用。
研究表明,童年经历孤独与成年中后期的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并且,即使个体在成年期不再感到孤独,童年孤独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
(在公共数据库与孟德尔随机化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 原文”即可获得文献PDF等资料,如需挖掘老年公共数据库,请联系郑老师团队,微信号:aq566665)
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年的数据,经过纳排,共纳入13,592名符合条件的参与者。
童年孤独数据来自CHARLS 2014年生命史调查的面访数据,定义在17岁之前自我报告的频繁的孤独感和缺乏亲密友谊。
在13,592名参与者中,4.2%报告童年孤独。
图1 参与者的筛选流程
研究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童年孤独与认知下降速率的关系,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其与痴呆风险的关联,并采用因果中介分析检验成年孤独的中介作用。
主要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童年孤独与认知能力加速下降和成年中后期痴呆风险升高显著相关。具体而言,与无童年孤独者相比,童年孤独者认知能力下降明显更快(β = -0.03 SD/年),痴呆风险增加了41%。
并且,无论成年后是否经历孤独,上述关联均存在。
表1 童年孤独与总体人群随访期间认知能力下降之间的关系
模型1:调整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童年居住地区和童年社会经济地位;
模型2:进一步调整成人孤独感,仅在10834名有成人孤独感数据的参与者中纳入
表2 童年孤独与随访期间痴呆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按成人孤独感进行分层
图2 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估计童年孤独者随访期间整体认知的轨迹
此外,中介分析显示,在童年孤独与认知能力下降以及痴呆风险的关联中,成年孤独分别发挥了8.5%和17.2%的介导作用,但未显著修饰这些关联。
表3 中介分析
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上述一致,表明了结果的稳健性。
综上所述,童年孤独是中老年期认知衰退和痴呆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该关联仅部分由成年孤独中介。研究结果支持在生命早期进行干预以减轻孤独感,从而促进终身认知健康并降低痴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