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学论文与统计分析”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统计咨询
“公共数据库与孟德尔随机化”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意见反馈
邮箱:17357190071@163.com
微信:aq566665

牛!陆军医大同日发表2篇JAMA论文,还全是阴性结果

Administrator
发布于 2025-07-17 / 8 阅读
0
0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清武、资文杰团队同日在医学顶刊JAMA发表了两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章!

这也是2025年,四大医学顶刊首次发表的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值得注意的是,两篇均为阴性结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2025年首篇四大刊中国学者文章

2025年1月13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清武教授领衔,在医学顶刊《JAMA》(医学一区top,IF=63.1)发表了一篇题为:“Intra-Arterial Urokinase After Endovascular Reperfus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The POST-UK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研究论文。

(如果你需要全文,在医学论文与统计分析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pdf”。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了解随机对照研究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不妨看看我们临床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培训班!详情可咨询助教,微信号:aq566665)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后,远端动脉及微循环中的血栓会影响治疗效果。尽管术后动脉内给予溶栓剂(如尿激酶)被视为一种潜在的辅助手段,但其是否能真正改善预后,目前尚未明确。

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盲终点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POST-UK),以评估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经血栓切除术实现近乎完全至完全再灌注(定义为脑梗死扩大溶栓[eTICI]评分2c至3分)后,动脉内辅助注射尿激酶的疗效及不良事件。

该试验在中国35家医院进行,从2022年11月15日至2024年3月29日,共招募了535名符合条件的年龄≥18岁、近端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最终随访至2024年7月4日。

这些患者在最后一次被知晓健康状态后的24小时内就诊,通过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实现了近完全或完全再灌注,且在手术前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组,1例患者在随机化后立即撤回知情同意书:

  • 动脉内尿激酶组(n=267),该组患者在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接受单次动脉内尿激酶 (100 000 IU)治疗,通过置于最初闭塞动脉近端的远端通路导管或微导管给药,给药时间为10至15分钟;

  • 对照组(n=267),在未接受动脉内辅助溶栓治疗的情况下终止了手术操作。

没有患者交叉到另一个治疗组。两名患者(每组各1名)在90天时失访。

√主要疗效终点是90天时实现无残疾生存(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为0或1)的患者百分比。

√主要安全性终点是90天时的死亡率以及48小时内症状性颇内出血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主要疗效终点,在90天时,动脉内尿激酶组无残疾存活患者的比例为45.1%,对照组为40.2%(校正风险比:1.13[95%CI:0.94-1.36];P=0.19)。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

符合方案分析产生了相似的结果。

90天死亡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到的全身出血、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异。

综上所述,在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通过血管内取栓术在接近完全到完全再灌注后动脉内辅助尿激酶治疗并没有显著提高90天无残疾生存的可能性。

同日第二篇陆军军医大学JAMA论文

同日,1月13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资文杰教授团队在医学顶刊《JAMA》(医学一区top,IF=63.1)发表了一篇题为:“Intra-Arterial Tenecteplase Following Endovascular Reperfusion for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cute Ischemic Stroke:The POST-TNK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研究论文。

(如果你需要全文,在医学论文与统计分析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pdf”。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了解随机对照研究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不妨看看我们临床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培训班!详情可咨询助教,微信号:aq566665)

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标准治疗。在大血管闭塞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实现近乎全至完全再灌注后,辅助性动脉内注射替亲普酶能否提高患者无残疾率尚不明确。

研究团队在中国34家医院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盲终点、随机对照试验(POST-TUK),纳入了540名18岁及以上因近端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卒中的患者。

这些患者在最后一次被知晓健康状态后的24小时内就诊,通过血管内治疗(EVT)达到eTICI评分2c至3,且未接受过静脉溶栓。

符合条件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两组:

  • 动脉内替奈普酶组(n = 269):患者通过置于初始闭塞动脉近端的远端通路导管或微导管,接受了10至15分钟的动脉内替奈普酶输注,剂量为0.0625mg/kg(最大剂量为6.25mg);

  • 对照组( n = 271):手术在没有辅助动脉内溶栓的情况下终止。

招募于2022年10月26日至2024年3月1日进行,最终随访于2024年6月3日进行。

√主要疗效终点是无残疾,定义为90天时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为0或1分(范围,0 [无症状]至6 [死亡])

√主要安全性终点为90天时的死亡和48小时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

最终,共有539名参与者(99.8%)完成了试验。

研究结果显示,动脉内替奈普酶组和对照组之间90天无残疾的比例无显著差异未校正风险比为1.11(95% CI,0.93-1.33),校正风险比为1.15(95% CI,0.97-1.36;P= 0.11)。

符合方案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得出了相似的结果。

90天死亡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内替奈普酶组发生放射学性颅内出血的比例为36.6%,对照组为27.3%(校正风险比为1.33 [95% CI, 1.04-1.69];p =0.02)。

两组间观察到的其他全身出血事件、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在因大血管闭塞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且在最后一次被知晓健康状态后的24小时内就诊,并通过血管内治疗(EVT)实现近完全或完全再灌注的患者中,POST-TNK试验显示,辅助使用动脉内替奈普酶并未显著提高90天内无残疾的可能性。两组在死亡率或症状性颅内出血方面无显著差异。然而,动脉内替奈普酶组的任何影像学颅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老郑小评

2025年四大刊首次发表的两篇中国学者的文章,都来自陆军军医大学,这两篇文章都聚焦于大血管闭塞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辅助治疗策略,虽然都是阴性结果,但设计严谨,具有临床价值。

这两篇文章的设计思路基本相同,分别评估了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经血栓切除术实现近乎完全至完全再灌注后,动脉内辅助注射尿激酶和动脉内辅助注射替亲普酶的疗效和不良事件,发表两篇文章,实是收获满满!

恭喜杨清武教授团队、资文杰教授团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