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发表在Lancet主刊的文章非常有意思,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但文章中“事后分析(Post-hoc analysis)”这个统计词多次出现,老郑想不注意都难。
事后分析是指在临床试验方案中没有预先计划,在完成临床试验后进行的“额外“分析。更详细的介绍可以看一下老郑之前写的一篇推文
为什么是事后分析Post hoc analysis?是该了解这一统计学概念的时候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是如何进行分析的吧!
2025年2月8日,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工程院吉训明院士领衔,在医学顶刊Lancet(医学一区top,IF=98.4)发表了一篇题为:“Normobaric hyperoxia combined with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 (OPENS-2 trial):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single-blind, sham-controlled trial”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单盲 、假对照临床试验(OPENS-2 试验),研究团队旨在评估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对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后90天功能预后的影响。
如果您需要全文,请在医学论文与统计分析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pdf”。如果您也想学习如何设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项目,来看看我们的“临床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吧!详情可咨询助教,微信号:aq566665
2021 年 4 月 22 日至 2023 年 2 月 5 日,研究团队在中国 26 家综合卒中中心进行招募,经过筛查,最终纳入282名18~80岁符合条件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被纳入安全性分析人群。
在卒中发作后6小时内,所有患者按照被随机(1:1)分配至常压高氧组(n=140,接受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和对照组(n=142,接受假氧疗和血管内治疗)。
图1 研究设计流程图
研究主要比较了常压高氧组和对照组在功能预后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对于90天时的功能预后,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估比较。
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常压高氧组90天时的功能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1 主要和次要结局
图2 意向治疗人群90天的功能结局分布
由于部分分析并非在初始研究设计中预先设定,而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需要进行的,因此被标记为事后分析。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就进行了多项事后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在事后敏感性分析中,研究团队将两组的缺失数据通过应用另一组的中位结果进行计算,结果与所有次要结局的结果相似;
而在事后亚组分析中,研究团队发现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从卒中发作到腹股沟穿刺或血运重建的时间比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短。
表2 事后亚组分析结局
由于在预先设定的安全性分析中,并未发现两组间的死亡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研究团队进一步对颅内出血发生率进行了事后分析,结果显示常压高氧组的颅内出血风险更低。
表3 安全性结局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在90天时的功能预后优于假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且未增加安全性问题。
老郑小评
其实关于事后分析,在医学统计学领域还是有点争议的,认为这是一种“马后炮”或“投机取巧”式的分析方法。
但今天这篇文章不仅做了,事后分析还占了较大的比例。结果还能发在Lancet主刊,为啥?
坦诚!
研究团队确实开展了事后分析,也在研究方法中点明了,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安全性分析都是事后进行的。坦诚相告,大家会觉得你的论文值得信赖!不仅没有坏影响,而且加强了审稿人的好感度。
其次,他们的事后分析并不影响主要分析结果,仅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因此研究结果依旧可靠。
最后,老郑想说的是,观察性研究应尽量进行事前分析。允许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进行修改,万万不要在事后“补上”分析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