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与疾病发育起源”(DOHaD)假说,早期营养不良可能通过不可逆的神经发育损伤和累积性环境压力导致中老年认知功能障碍。
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这场波及数亿人的生存危机,是否在幸存者大脑中埋下了“定时炸弹”?
2025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学者用CHARLS数据库,在期刊《Clinical Nutrition》(医学一区Top,IF=7.4)发表了一篇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life famine exposur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trajectories from midlife to late-life: The mediating role of depressive symptoms”的研究论文,旨在探究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强度(无/中度/重度)与中国中老年人群10年认知功能轨迹的关联,并量化抑郁症状的中介效应。
结果表明,研究确定了两种不同的认知功能轨迹,中度和重度饥荒暴露都与持续的低轨迹有关。此外,抑郁症状部分介导了重度饥荒暴露与中老年人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
在公共数据库与孟德尔随机化公众号回复“原文"即可获得文献PDF等资料,如果进一步需要CHARLS数据库方法学习,请联系郑老师团队,微信号:aq566665
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20年数据,经过纳排,最终纳入2434名≥45岁的参与者,他们有完整的基线数据和至少3项认知评估。
饥荒暴露数据来自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使用队列规模缩减指数(CSSI)量化饥荒严重程度。认知功能和抑郁症状数据通过标准化工具(如TICS和CES-D量表)收集。
研究采用组轨迹模型(GBTM)识别10年认知功能轨迹,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饥荒暴露与认知轨迹的关联。此外,还使用Karlson-Holm-Breen(KHB)方法评估抑郁症状的中介效应。
主要研究结果
研究在2434名参与者中,确定了两种整体认知功能轨迹:持续低(30.5%)和持续高(69.5%)。
在认知维度中发现了类似的模式,包括定向、记忆、计算和绘画。
图1 整体认知得分的轨迹
结果显示,在完全调整的模型中,中度和重度饥荒暴露与持续低认知轨迹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尤其在计算和定向能力维度。
表1 饥荒与认知功能轨迹的Logistic回归模型
模型1:调整了年龄和性别;
模型2:模型1+调整了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童年经济状况;
模型3:模型2+调整了吸烟状态、饮酒状态;
模型4:模型3+调整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BMI
此外,抑郁症状部分介导了重度饥荒暴露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中介比例分别为整体认知20.07%、计算11.76%、定向10.38%,但对中度饥荒暴露无显著中介作用。
图2 抑郁症状对饥荒与整体(A)、定向(B)和计算(C)认知功能轨迹关联的中介分析
综上所述,早期饥荒暴露与中年至老年阶段较差的认知功能轨迹相关,尤其是重度暴露。抑郁症状在重度饥荒暴露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建议关注早期营养干预,并将重度饥荒暴露者视为认知障碍的高风险人群,以制定针对性预防策略。
亮点小结
1️⃣ 组轨迹模型(GBTM):
研究团队将复杂的纵向数据与GBTM轨迹建模及多模型验证方法相结合,通过逐层调整多个混杂因素,不仅提升了结果的稳健性与准确性,也有效避免了数据分析中的“一刀切”问题。
使用GBTM识别十年间认知功能的变化轨迹,而非传统的单时间点分析,能够更全面地捕捉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
通过模型拟合指标(如BIC、AIC)和分类质量指标(如APP、OCC)选择最优轨迹模型,增强了结果的可靠性。
2️⃣中介分析(KHB方法):
更值得借鉴的是,本研究采用了KHB中介分析方法,克服了logistic模型中系数因缩放而导致的解释偏差,使中介效应的估计更加可靠。
采用Karlson–Holm–Breen(KHB)方法分解非线性模型中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解决了传统中介分析在非线性模型中参数尺度不可比的问题;
量化了抑郁症状在饥荒暴露与认知功能关系中的中介比例,提供了更细致的机制解释。
最后,作者还通过多重填补和不同样本设定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这些严谨的方法学设计,显著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