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学论文与统计分析”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统计咨询
“公共数据库与孟德尔随机化”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意见反馈
邮箱:17357190071@163.com
微信:aq566665

P<0.025,你的结果照样没有统计学差异

Administrator
发布于 2025-07-08 / 18 阅读
0
0

为什么说P<0.025,研究结果也没有统计学差异呢?

多组样本,同时也有两个共同主要结局,如果只考虑多样本的假阳性控制,那假阳性控制也是失败的。

之前,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杂志发表了一篇三臂、优效性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我们对其进行文献解读,并对研究设计展开论述。

该研究比较了两种改良 IF 策略(IF:2D;IF:2N)与 CER 对体重减轻的效果,选择 CER 作为对照。研究先验假设为三种饮食均能有效减重,且 IF:2D 与 IF:2N 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优于 CER。

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系列来解读!

学习多臂多结局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我们着重要看以下几点:

1.临床试验论文的规范性;

2.多臂多结局样本量如何计算的?

3.多臂多结局假阳性又是如何控制的?

本文是本系列第三篇,感谢诸位的关注!

今天,我们讲讲多臂多结局设计假阳性该如何控制?

  • 多臂也就是多组,本文有三组,IF:2D组、IF:2N组和CER组。

  • 多结局指本文有两个共同主要结局,第 24 周的体重变化和胰岛素抵抗(HOMA‑IR)。

原文中假阳性控制的描述和考虑

在原文的统计学方法部分,作者提到本研究所有分析均基于意向性治疗(ITT)原则进行。主要结局以 P < 0.0125 作为显著性阈值。

对于次要结局和亚组分析,未对置信区间进行正式的多重性校正,结论应解读为探索性和产生假设的结果。

在样本量估算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多重校正。

那为什么显著性阈值定为P<0.0125呢?

研究者考虑到多重比较,进行了Bonferroni 校正,将α进行分割。

  • 考虑到多组样本:三组数据,不是全部两两比较,本文以CER组为对照组比较了两次;

  • 考虑到多结局:两个共同主要结局。

所以一共比较了4次,α=0.05/4=0.0125。

老郑小评

本系列的第一篇推文,我们讲了讲本研究的临床试验论文的规范性。第二篇讲了多臂多结局研究样本量估算,今天老郑再对它的假阳性控制,来讲讲!

首先,为什么要进行假阳性控制?

大多数试验设计类型为双臂试验,只对两组进行比较,但有时出于对试验成本和效率的考虑,或为更全面的评估多种干预措施,研究者会选择开展多臂试验,有时也会设置多个主要结局。

这种情况下,在统计分析上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核心的难点是多重比较问题。

临床研究中的多重性(multiplicity)是指在一项完整的研究中,需要经过不止一次统计推断(多重检验)对研究结论做出决策的相关问题。那么就可能会增加假阳性错误的概率,导致I类错误膨胀。

例如,若进行 10 个检验,当无差异假设均为真时,此时假阳性的概率高达 40%。

所以,控制假阳性错误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多重性调整有哪些常用方法?

其中最为简单且严格的多重性校正方法,当属Bonferroni方法,原理就是进行α分割,将每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调整为 α/n,其中n是检验的次数。

它是保守的方法,但是我还是蛮喜欢用,实际上临床研究很认可,本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另外还有序贯策略的多重性调整方法,包括Holm 递减方法、Hochberg递增方法、固定顺序的检验方法、回退法等。

这些方法也可以看做多重性调整,控制假阳性的统计思维,对于多臂、多结局的研究设计都是适用的。

本公众号都曾报道过这些方法,感兴趣可以看看:

中医药研究文章再发国际顶刊!我今天来聊聊多组两两比较的统计学方法

但话说回来,不是所有医学研究多重比较都要控制假阳性。

只有验证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才需要,比如3期临床试验。其他的探索性研究,都可以不用控制。

但你得加一句,像本文一样:我的结果是探索性的结果,而不是验证性的。

参考文献:Bonham MP, Leung GKW, Rogers M, Davis R, Clark AB, Davis C, Phoi YY, Ware RS, El-Heneidy A, Kellow NJ, Dorrian J, Banks S, Sletten TL, Huggins CE, Coates AM. Intermittent fasting for weight loss in night shift workers: a three-arm, superiority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EBioMedicine. 2025 Jun 18;117:105803. doi: 10.1016/j.ebiom.2025.10580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