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看封面就知道,这篇文章和近年来很火爆的一款游戏《原神》有关,当然,老郑不玩这个。
这项研究,发表在经济学Top5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探讨了大学生自身及其室友的APP使用量对他们学习成绩和毕业后工资的影响。
有两位作者是国内学者,分别是暨南大学的Siyu Chen和中山大学的Teng Li,这也是暨南大学的第3篇经济学TOP5,中山大学的第三篇经济学TOP5。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原神》在样本期间中期推出的时机,将大型爆款游戏《原神》发布日期与大学生入学前APP使用情况交互项作为工具变量。
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定是《原神》的铁杆粉丝,否则怎么会有这样的创意和脑洞,想到用这样的工具变量呢?
老郑之前也讲解过关于工具变量的内容。工具变量是什么?做什么用?我们今天再来讲讲!
为什么选手游《原神》做工具变量?
工具变量是指与研究暴露/处理因素相关,和其他混杂因素无关,并且和结局变量无直接关系的一类变量,它仅仅是通过与暴露/处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暴露/处理因素与结局变量的关系,来间接影响结局变量。
1.工具变量对于暴露有因果效应
2.工具变量与混淆因素没有关联
3.从工具变量到结局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如果有关系,也只能通过暴露100 %介导。
工具变量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未知混杂的效应。应用工具变量分析方法,最大的挑战在于要找到一个有效合适的、能够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的工具变量。
那这项研究为何要用《原神》发布日期与大学生入学前APP使用情况交互项作为工具变量呢?
可以假设,在控制了学生固定效应的情况下,影响GPA的未观测因素的跨时间变化与《原神》的推出日期是相互独立的——这款热门游戏对学生的使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取决于他们在上大学前的游戏“存量”。
同样地,本文还采用了《原神》与室友上大学前APP使用情况的交互项,作为室友在学校中APP使用情况的工具变量。这种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移动APP使用对学业成绩的因果效应。
那为什么偏偏是《原神》?换作其他游戏可行吗?乍一看,好像换成其他电子游戏,甚至社交app,结论可能并不会改变。但是,深入往下来看,似乎有点悬。
一个合格的工具变量,需要满足我们前述的三点要求:
工具变量必须与我们关心的暴露:手机App使用时长显著相关;
同时,工具变量只能通过影响暴露:手机App使用来影响结局:学生的GPA和工资,而不能有其他直接或间接的渠道。
相关性:图 (a)显示,在《原神》发行后,APP使用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入学前APP使用水平。
上图证明《原神》的上线与学生的App使用时长有很强的关联。在《原神》上线后,那些在大学前就是重度游戏玩家的学生,其App使用时长的确显著增加了,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的。
《原神》的上线明显是一个独立于学校学术环境的外部冲击,不太可能直接与某个学生的学习压力、课程安排或其他影响其GPA的个人因素相关。
同时,通过在模型中加入学生固定效应,作者排除了那些不随时间变化的、可能同时影响游戏偏好和学业成绩的个人固有属性,比如天分、自制力等。
因此,它可以作为有效的工具变量!工具变量选得奇葩总有它不能被替代的道理。
研究主要结果
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关于APP使用如何影响学业表现与早期职业结果的全面证据。
首先,APP使用具有传染性,个体的APP使用与其室友的使用之间存在强且紧密的相关性。
室友APP使用量增加一个标准差(约每日 3.5 小时)会使个体自身的APP使用增加 5.8%,且学生间存在显著异质性。
注:这些图表展示了个人在大学期间每月手机应用时间的残差(以对数形式)与其室友的每月应用时间的关系。实线显示了基于底层微观数据使用 OLS 估计的线性拟合。
第二,移动应用使用对 GPA 具有负面影响。室友APP使用的影响超过个体自身使用影响的一半。
控制学生固定效应后,我们的工具变量估计显示:
个体自身APP使用增加一个标准差,会使其当学期必修课的 GPA 降低相当于同一入学批次同一专业标准差的 36.2%。
值得注意的是,室友APP使用增加一个标准差会直接使个体的 GPA 降低相当于 20.6% 的标准差。
将直接效应与通过行为溢出产生的间接效应相加,室友APP使用增加一个标准差会导致个体 GPA 降低相当于 22.7% 的标准差。
第三,工具变量估计表明:个体自身在APP使用增加一个标准差会使毕业时工资下降 2.3%(室友为 0.9%),相当于同一入学批次同一专业标准差的 12.1%(室友为 4.7%)。
一个粗略估算表明,如果将中国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限制扩展到大学生——即将游戏时间上限定为每周最多 3 小时——学生的初始工资将提高约 0.9%,这一幅度相当于发展中国家额外一年工作经验所带来工资溢价的一半。
另外,高频 GPS 数据显示,高频使用APP会挤占在自习室的时间,并增加上课迟到与缺席的情况。
这篇文章不仅结果有意思,设计也很有意思,希望能给诸位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Digital Distractions with Peer Influence: The Impact ofMobile App Usage on Academic and Labor Market Outcome," with Siyu Chen, Chao Fu, and Teng Li, 2024.NBER Working Paper 33054. Forth coming a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Covered by Economist Nov 2024, Vox, and Vox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