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怎么了?它不仅敢投,还投中了顶刊。。。。。。
2025年8月12日,日本学者在医学顶级期刊BMJ(医学一区top,IF=42.7)上发表了一项实效性整群随机对照试验。
旨在探究医生提供的筛查和超简短干预(少于1分钟)与仅进行简化评估相比,对初级保健中危险饮酒患者减少酒精摄入量的有效性。
也就是说,干预措施仅仅是医生不到1分钟的口头建议加一个双面小折页的册子。老郑我看了这么多文章,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随意’的干预措施
这项实效性整群随机对照研究包括40家日本初级保健诊所(干预组21家,对照组19家),共纳入1133例患者(干预组531例,对照组602例)。
研究设计
P(Population):研究纳入20-74岁门诊确认为危险饮酒的患者(AUDIT-C(酒精使用障碍识别测试-消耗)评分男性≥5分,女性≥4分)
排除标准:孕妇、疑似COVID-19感染者、医生认为不适合参与研究的患者。
I(Intervention):超简短干预组:AUDIT-C筛查 + 1分钟医生口头建议(基于FRAMES框架) + 酒精信息手册。
C(Comparison):简化评估组:仅AUDIT-C筛查,无额外干预。
O(Outcomes):主要结局:24周随访前4周的总酒精摄入量(克)。
次要结局:12周酒精摄入量、改变饮酒意愿(12周和24周)、饮食/吸烟行为改变意愿。
安全性结局:不良事件(如干预接受度、患者反馈)。
S(Study Design):实效性整群随机对照试验
盲法:参与者及结局评估者设盲,医生未设盲。
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本初级保健中,医生提供的超短期干预在改变危险饮酒方面与仅进行简化评估并无差异。
对于主要分析指标,两组的酒精摄入量不存在显著差异:
24周时:干预组1046.9 g/4周 vs 对照组1019.0 g/4周,差异27.8 g/4周(95% CI: −149.7~205.4,P=0.75),Hedges’ *g*=0.02(无显著差异)。
12周时:干预组1034.1 g/4周 vs 对照组979.3 g/4周,差异54.9 g/4周(P=0.49)。
在次要分析指标方面,干预组在12周(差异0.25,P<0.01)和24周(差异0.19,P<0.01)的饮酒意愿改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未转化为实际饮酒量减少。
亚组分析方面,未发现AUDIT-C评分、性别、年龄等亚组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
老郑小评
1分钟的口头建议+手册?老郑我看了这么多文章,谁能想到如此‘随意’的干预措施也能做RCT?
通常,行为干预的RCT设计,比如动机访谈或认知行为疗法,至少也得搞个15~30分钟吧?否则,怎么保证患者真能听进去、真能改变行为?可这项研究倒好,医生就花不到1分钟时间说两句,再塞个两折页的手册,就敢做随机对照试验?
‘这真的会有效果吗?’——这恐怕是所有读者看到干预措施后的第一反应。毕竟,这么短的干预,换成是我审稿,可能直接质疑‘临床意义不足’给拒了。
但偏偏,它发在了BMJ主刊! 虽然老郑常说‘阴性结果≠没意义’,可这篇研究不仅阴性,还挑战了‘极简干预可能有效’的假设。
那BMJ为什么愿意发?我其实也没有太明白,原因可能有几个:
1.‘真实世界’的实效性随机对照试验(pRCT)——初级保健医生忙得要死,根本没时间搞30分钟的干预。研究团队就是故意测试‘最短可行干预’,看看现实医疗环境下,医生随口劝两句到底有没有用。
想了解实效性随机对照试验的可以看看老郑之前写的一篇推文:实效性临床试验
2.方法学够硬——样本量计算严谨(考虑了集群效应和失访)、统计模型复杂(混合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分析)、敏感性分析全面(比如排除非连续招募的诊所)。BMJ最吃这套,阴性结果但方法可以,照样能发。
3.‘打破幻想’的价值——过去可能有人觉得‘医生随便劝劝就能减少饮酒’,但这篇研究用高质量证据告诉你:别想了,1分钟干预没用,得换策略。这种‘泼冷水’的研究,反而能阻止未来资源浪费。
当然最后,不排除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关系户,哈哈!
不过,中国学者还是太保守了!阴性结果勇敢投啊
参考文献:
So R, Kariyama K, Oyamada S, Matsushita S, Nishimura H, Tezuka Y et al. Effectiveness of screening and ultra-brief intervention for hazardous drinking in primary care: pragmatic clus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2025; 390 :e083985 doi:10.1136/bmj-2024-083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