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今年堪称医学顶刊收割机呀,我们已经报道了不少。
2025年8月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楼敏教授团队在医学顶刊《JAMA》(医学一区top,IF=55.0)发表了最新临床试验研究成果,题为:“Altepl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t 4.5 to 24 Hours:The HOP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评估在缺血性卒中发病 4.5 至 24 小时后,对于存在可挽救脑组织的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今年4月,该团队就已经通过评估阿替普酶治疗4.5至24小时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改善的临床试验成果论文,发表医学顶刊《NEJM》(医学一区top,IF=78.5)。
换了患者卒中类型,又发顶刊JAMA,一起看看!
这项研究是在中国26个卒中中心开展的随机、开放标签、终点评估盲法试验。
共纳入372例经灌注影像确认有可挽救脑组织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组时间为2021年6月21日至2024年6月30日。
采用最小化分配算法按1:1随机分配:
阿替普酶组:给予静脉阿替普酶(0.9 mg/kg;最高剂量90 mg;n = 186)
对照组:标准药物治疗(n = 186)
对主要疗效终点功能独立(定义为90天时修订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至1)分析显示,阿替普酶组达到主要终点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40% vs. 26%,调整后风险比1.52[95% CI,1.14–2.02];P =0.004)。
次要结局中,对90天 mRS 评分的序数分布(将5与6合并)的有序logistic 回归得到的共同优势比为1.51(95% CI,1.04–2.18;P =0.03),提示阿替普酶组在功能结局上更有利。
安全性终点包括36小时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天内的全因死亡率。分析显示:
阿替普酶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为3.8%,而标准治疗组为0.51%(调整后风险比7.34[95% CI,1.54–34.84];P =0.01)。
两组90天死亡率均为11%(调整后风险比0.91[95% CI,0.52–1.62];P = 0.76)
综上所述,在对于经灌注影像提示存在可挽救脑组织且起初未接受取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4.5至24小时静脉给予阿替普酶可提供功能获益,但伴随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增加。
参考文献:Zhou Y, He Y, Campbell BCV, et al.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t 4.5 to 24 Hours: The HOP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07, 2025. doi:10.1001/jama.2025.12063